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查看: 581528|回复: 0

辛弃疾传: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复制链接]

4118

主题

41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684
发表于 2020-8-27 09: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杰 2020-8-27 09:32:05 581528 0 显示全部楼层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壮志未酬的英雄辛弃疾
醉里看剑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黄河以北再无宋土。13年后,辛弃疾出生在金国铁蹄蹂躏下的山东,从此开始了他战斗的一生,期盼的一生,失意的一生,悲壮的一生。史册上也因此多了一个词人,一位将军,一名英雄,一段传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辛弃疾传》
1起于义举
单骑锄奸,夜袭敌营,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跟着祖父辛赞生活。辛赞虽在金国为官,却常教育年幼的辛弃疾,长大不要忘记收复失地。
1161年秋,金再度南侵,饱受金国欺凌的各地纷纷揭竿而起,辛弃疾带着2000人的队伍参加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义军,配合南宋正规军,牵制金国后方。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哪里有义士,哪里就有奸臣。义军中有个叫义端的僧人,偷走大军印信,想献给金人谋取荣华富贵。辛弃疾得知印信被窃,单骑出营,追捕义端,三天之后,他带着印信和义端的人头回到了大营。
次年,叛将张安国刺杀义军首领,投降金国,正在外与南宋官军联络的辛弃疾闻讯大怒,率兵赶回山东,连夜直捣金兵大营,束马衔枚、破阵斩将、生擒叛徒,自己却毫发无伤,最后千里跋涉,回归宋土。
晚年的辛弃疾仍清楚地记得这段峥嵘岁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星夜突袭敌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无惧色,此战之后,辛弃疾声名远扬,威震中原,当时的宋高宗对其赞誉有加。后人在《稼轩记》中感叹:“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这是辛弃疾一生的“高光”时刻,一生中仅有的辉煌,仅有的快意。那一年,他22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辛弃疾传》
2成于诗词
南归宋土,高宗激赏辛弃疾的英勇,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南归不久的辛弃疾满怀收复失地的热血豪情,先后上疏《美芹十论》《九议》,提出南宋在军事上应该有意识地分割强大的敌人,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可惜南宋当权者只求偏安,并未采纳辛弃疾的建议。在朝廷官员眼中,辛弃疾是“归正人”(从金国归附的人),并未真正将他视为自己人,因而将之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长于武略的辛弃疾被安排到地方做官,整顿民生、维持治安。
他去过战火纷飞的滁州,仅用半年,就盘活了当地经济,民生蒸蒸日上。他去过匪盗猖獗的江西,三个月内即平定祸患。在湖南,他创建“飞虎军”保卫地方安宁,让南下劫掠的金兵闻风丧胆。他所表现出的才干,让朝廷把他当成了“救火队”,哪里有麻烦,就调辛弃疾去哪里。因此他每任官职短则数月,长则两年。岁月就在四处奔波的路上流逝,辛弃疾也在慢慢变老。
时间流逝,效命疆场、上阵杀敌的愿望越发强烈,辛弃疾满腔热血和胸中谋略无处施展,可惜却无人理会自己,他只有将满腹豪情和失意书写在字里行间。回忆往昔,“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登高远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渴望带兵出征,渴望浴血疆场,渴望收复失地,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渴望着,写下一首又一首千古传唱的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辛弃疾传》
3终于忧愤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只图苟且,无心北上,视主战谏言如洪水猛兽,而辛弃疾的诗词中,又不乏针砭时弊、述尽惆怅的语句,自然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1181年,辛弃疾遭弹劾罢官,这一去就是10年。原本是武将的辛弃疾,不仅脱下了甲胄,还摘下了乌纱,彻底成为一个农家翁。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这样的时势,却束缚了雄鹰的羽翼。无奈之下,他只有寄情山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居的辛弃疾在笔墨山水间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抱负无法施展的他常追忆旧日,饮酒作乐,看似忘怀愁绪,风轻云淡,但醉后仍忍不住吐露真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醉梦中还憧憬着披坚执锐、浴血疆场,可惜梦醒之后,仍是一介布衣,且已华发丛生。
辛弃疾47岁那年,宋高宗驾崩,朝堂上主战之声再起,北伐看似有望,他立马约上了好友朱熹、陈亮,一起商讨光复大计,“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纪大了又如何,照样上阵杀敌;就算明知中原大地已改从金人风俗,他依然坚持着自己收复故土的初心,对理想坚定如一,为国家九死未悔。但他的生命中,注定再也无法实现梦想,只剩下对短暂峥嵘岁月的追忆。
1203年,已63岁的辛弃疾终于接到朝廷任命,率兵北伐。他敏锐地察觉到南宋的弱点——几十年都没为北伐做过准备,如今贸然出兵就是找死。但当权者求胜心切,贸然出兵,先获小胜,终遭大败。曾建议暂缓出兵、扩充国力的辛弃疾再次被黜。直到1207年,金军南下,势如破竹,兵临城下,朝廷才再度征召辛弃疾,然而悲歌总有曲定时,英雄终有迟暮日,67岁的辛弃疾再也不能横刀立马、纵横疆场了。积郁成疾的他缠绵病榻已久,据说临终之际,他还用尽最后的力气三呼“杀贼”。何其忠贞、何其顽强、何其悲壮,令人动容。自比霍去病的辛弃疾,最终没能当上将军,盼了一生安邦定国,却只换来稼穑桑田。他以武成名,却作为文人谢幕;他心怀天下,却因为时势沉沦;他韬略满腹,却不知货与谁家。只给后人留下千古佳作,从豪放到婉约,从战场到田园,他的豪情在字里,忧思在行间……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多么希望能看到一位猛将,高唱“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千里破敌、收复失地。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英雄也未遂心愿……

廊坊新闻网www.lfnews.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