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一棵“红军柚”回味八十六载“苦与甘”

2021-4-26 10:21| 发布者: 李冬雪| 查看: 185392|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暮春时节的赤水河谷,和煦阳光滋养着万物,田园间一片生机勃勃。河谷边的村庄淋滩,72岁的宋光平每天都要来到老屋旁的柚子林,剪枝、疏果……更要轻轻抚摸、精心呵护最花繁叶茂的那一株。  这是30多年前,他的 ...
   暮春时节的赤水河谷,和煦阳光滋养着万物,田园间一片生机勃勃。河谷边的村庄淋滩,72岁的宋光平每天都要来到老屋旁的柚子林,剪枝、疏果……更要轻轻抚摸、精心呵护最花繁叶茂的那一株。

  这是30多年前,他的父亲从江西老家带回来,亲手栽下的。这株幼苗不仅在屋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不断嫁接繁衍,在河谷沿岸长成郁郁葱葱的300多亩蜜柚林。

  父亲去世多年了,可在淋滩村、在赤水河边,红色的故事一直在流传。从一棵幼苗到绿树成林,述说着八十六载峥嵘岁月的“苦与甘”。

  宋光平的父亲宋加通1932年在江西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跟随红军开始长征,随后进入贵州。为了保障红军顺利北渡长江,当年2月,宋加通在习水加入了黔北游击队,为中央红军断后,却在四渡赤水战役中身负重伤。

  四渡赤水渡口旁的贵州省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当地百姓不仅救了宋加通,还千方百计地保护他。村民们用当地种植甘蔗古法熬制的红糖,救治了战役中受伤的上百名红军战士,部分痊愈的红军伤员赶上了大部队,一些走不了的红军因此留了下来。

  宋加通在淋滩村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和其他几名战友组建了红军地下党支部,并担任第二任支部书记。昔日的淋滩村交通不便、贫困闭塞,能不能为村里做些什么,一份深沉的感恩与惦念从不曾遗忘。

  20世纪80年代初,老红军宋加通回到阔别已久的江西宁都老家,特意精挑细选了几株家乡的蜜柚苗带回淋滩村,带着农民们一起试种。幼苗在河谷边茁壮成长,结的蜜柚甘甜可口,村民们争相引种栽种,亲切地称它为“红军柚”。

  如今,淋滩村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满了“红军柚”,每亩产值1万多元。“淋滩的柚子是红心的,品尝这甜蜜中带着一丝苦涩的‘红军柚’,总会不禁让人想起英雄的往事。”淋滩村党总支书记赵伟说。

  86年前,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不断创造战机“四渡赤水”,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和他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也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三个渡口,就在淋滩村所在的习水县。“红军是干人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要让干人过上好日子!”……走进位于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一座座仿制土墙上粉刷着红军长征时期的口号、标语,令人仿佛又回到炮火纷飞的岁月。

  八十六载岁月沧桑,红军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老区人民,这里的红色基因根深蒂固。鱼水情深的故事在红色的土地上传唱,也在红色的土地上延续。

  脱贫攻坚战让淋滩村彻底换了面貌,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村里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红军柚”结出饱满的果实,当年救助过红军的红糖,也成了村民致富发展的支柱产业。

  “八连锅”熬制、纯手工制作,赵伟说,淋滩村的红糖熬制技艺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种了1000亩甘蔗,古法熬制的红糖走俏市场。不仅建了三四家红糖厂,还创建了淋滩红糖、赤特香红糖等多个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红军柚”“红军糖”让淋滩村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甜”,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

  “长征中,红军在习水先后转战62天,是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时间最长的一个县。”习水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袁锐说,全县有165处红色遗址遗迹,四渡赤水渡口边的土城镇,就有17家红色博物馆,已成为一个红色博物馆小镇。

  “在习水、在贵州,以红军命名的地名和产品还有很多,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也都寄托着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感恩与思念。”袁锐说,当年红军浴火奋战,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株株“红军柚”深深扎根在这片红色沃土中,年轮上写满八十六载“甘苦与共”的故事,迸发着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