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袁有望在村史馆院内向杨冀平介绍黄庄子村史。 通讯员 庞永力 摄本报讯(通讯员 庞永力 黄大庆 记者 吕新颖)盛夏时节,位于中亭河南岸的霸州市黄庄子村,正在筹建“黄庄子村史馆”。黄庄子籍袁有望将军,迎来了他国 ...
袁有望在村史馆院内向杨冀平介绍黄庄子村史。 通讯员 庞永力 摄 本报讯(通讯员 庞永力 黄大庆 记者 吕新颖)盛夏时节,位于中亭河南岸的霸州市黄庄子村,正在筹建“黄庄子村史馆”。黄庄子籍袁有望将军,迎来了他国防大学的同学——重庆警备区原司令员杨冀平少将。杨冀平系著名的“中共三杨”、开国上将杨勇之子,他专程从北京赶来,为“黄庄子村史馆”捐赠了《杨勇将军传》。 思家乡念亲情 为故里发展出力 袁有望出生于1947年,1965年参军,由一名新兵成长为团政委,先后历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二炮工程学院政委、二炮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晋升少将军衔,至2007年退休。 离乡多年,退休后的袁有望忘不了自己与家乡的情缘。早年间,袁有望的爷爷从山东逃荒至河北,之后在黄庄子村结婚落户。奶奶28岁就去世了,是舅爷黄金亭、舅奶奶张金珍养育了他父亲、姑姑和他。袁有望忘不了两位老人中亭河水般深长的恩情。2018年清明节,他向同乡战友张士威透露了修葺舅爷、舅奶奶故居的想法,请从事建筑业的老友帮忙督建,耗时两年建成了“善孝门第”。窄窄的胡同、小小的庭院,既重现了当年的养育之恩,又尽现冀中水乡民居特色。“善孝门第”于2019年9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已成为当地的一处民间“博物馆”,院内渔具、农具,屋内灶台、土炕,已接待了各界万余人士的参观、游览。 关注“百年老屋” 回望红色村史 在家乡的日子,村里的一座“百年老屋”引起袁有望的关注。这座屋子是抗战时期黄庄子村革命的见证:因为民众奋起反抗,日伪军两次屠剿,被烧死的枣树枯干兀立,门板上仍见有火迹刀痕,岁月荏苒,老屋仅存。 黄庄子村的抗战领头人是黄久征,他聚集附近三千余人成立了地方武装,1939年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独一旅一团。身为团长的黄久征率部在中亭河两岸抗击日伪军,声名赫赫;担任清河支队支队长时,指挥安新采蒲台战斗,歼灭70余日寇。黄庄子村的黄一民1935年11月参加红军,平型关大捷时任八路军115师卫生所所长,成为霸州市两位老红军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黄庄子这个仅仅8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39人奔赴抗日前线,7人为国捐躯,英名永留史册。 民众的奋起反抗引来敌寇的疯狂报复:1938年1月25日,日军报复性突袭黄庄子,杀死11位村民;1939年1月21日,天津伪军袁文会部洗劫黄庄子,烧毁房屋100余间。1939年8月26日,冀中抗日名将、120师独二旅旅长魏大光改编另一支地方武装,与日寇相遇,牺牲在黄庄子一带。 建设“村史馆” 守好红色根脉 作为新时代军人,家乡的铁血过往让袁有望热血澎湃,遂产生了筹建“黄庄子村史馆”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们的支持。 “百年老屋”的主人将房屋捐献出来,作为一馆;村里又将老食堂改建为二馆。为了留住家乡的红色历史,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袁有望担任了村史馆顾问组组长,不但自己捐款十万元,还遍邀亲友为村史馆助力:战友张士威出任现场施工总指挥,同时请来78岁的固安县古建专家刘景源出任古建总监;袁有望战友、沧州纪晓岚研究会首任会长李忠智担任文化总监,并为村史馆创作了60幅美术作品;袁有望的武汉老战友罗湘出任布展总监,携夫人双双来到黄庄子村,一住就是三个月,苦思冥想、昼夜操劳。 “黄庄子村史馆”从2019年11月筹划建设,至今已经颇具内涵,预计今年10月份可对外开放。在袁有望老人的感召下,先后有20余位将军、开国元勋后人关注村史馆建设,还有中国书法协会、中国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的艺术家们,大家为村史馆捐书赠物、吟诗赋词、不吝墨宝…… 走进村史馆一馆,迎面便是两块“村难碑”和“英烈碑”,记录着日伪军两次暴行及魏大光、本村八位英烈事迹,旁边是“火烧树”“火烧门”;二馆“解放厅”正门是元代风格的木门、“抗战厅”是明清风格门窗、“盛世厅”是钛合金门窗,寓意着历史的延宕;还有东侧设置的“仙桃门”“葫芦门”,北屋里的“瓶(平)安门”、南屋里的“四季门”,无不透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庄子村村支部书记黄宗福是黄久征的孙子,他告诉记者:爷爷只是当年抗日的一个代表,黄庄子有着厚重的革命色彩,是袁将军的家乡情怀,给村子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