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 查看内容
社会民生

“疫”不容辞 做健康“守门人” ——致敬抗击新冠肺炎的廊坊市、县两级疾控人 ... ...

焦国远 2020-4-6 11:39 廊坊日报 123472 0

摘要:  编者按:近日,国家卫健委表示,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这个成绩,是多少英雄的牺牲和付出才换来的。战“疫”中的紧张、危险、艰难时刻,会成为永恒的记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 ...

编者按:
近日,国家卫健委表示,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这个成绩,是多少英雄的牺牲和付出才换来的。战“疫”中的紧张、危险、艰难时刻,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像医院里负责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基层党员干部志愿者为市民群众所熟悉。但他们却是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环节上不可或缺的一线先锋。
他们,就是廊坊疾控人!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疾控人直接面对的要么是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要么是病毒含量极高的标本,要么是最有可能残留病毒的场所,每一项工作、每一次出发都有高度的危险!
控制增量是战胜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先决条件,抽丝剥茧追溯感染来源、找出密切接触者并隔离、防止更多的人被感染,需要疾控人像侦探一样对每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只要接到指令,他们第一时间就要赶到疫情最危险的地方。
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诊断中“一锤定音”,为快速诊断、快速排除病例提供科学依据,需要疾控人科学精准作出实验室检测。
根据患者提供的线索,在第一时间一个接一个地找到跟患者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需要疾控人像“福尔摩斯” 一样“大海捞针”,有时虽然只有一个患者,却要排查密切接触者数百人。
最大程度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病扩散传播隐患,需要疾控专业消毒人员对患者生活、工作过或者长时间停留过的所有场所进行消毒,同时指导密切接触者居家消毒。
疾控人,这支有着优良传统和累累战功的队伍,在各种战“疫”中不断成长壮大。经历过消灭天花、对抗鼠疫、阻止霍乱、防控禽流感、战胜SARS,在抗震救灾、抗洪救灾、重大活动保障中大显身手的光荣突击队,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中,他们把初心融进白大褂,把使命嵌进防护服,负重逆行,坚守岗位,成为480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门人”。

流调队员深入广阳区采集数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4日起,廊坊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全员取消春节休假。
开展疫情预警监测分析、严密监控全市疫情状况、第一时间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新冠肺炎病毒实验室核酸检测、进行特殊场所防疫消杀、向公众科学准确发布疫情防控知识、紧急会商保障防控物资……廊坊疾控人全力投入抗疫工作,最大程度切断疫病传播,用使命与担当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广大群众筑起健康安全“护城墙”。

实验室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
流调“敢死队” 前沿阵地的侦察兵
使命就是动力,疫情就是号角。疫现之初,市疾控中心立即组建了三支应急处置队,12名队员组成流调“敢死队”。他们身穿防护服,手提应急箱,穿梭于医院隔离区及病人家中,奔走于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之间,抽丝剥茧,顺藤摸瓜,迅速锁定排查,通过对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面对面调查,掌握第一手新冠肺炎病人发病、感染的特征信息,评估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为政府提供科学准确的防控依据,有效切断传染源。
流调工作非常复杂,要求在两小时内完成,并出结果上报。“我是一名疾控工作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必须带领大家主动往前冲,防止疫情蔓延!”应急处置组组长褚兴杰说。
“我是科室负责人,又是党员,关键时刻必须第一个冲上去!”1月25日,我市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人,王宇卓接到命令,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流调。他参加过援藏包虫病流调工作,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应急处置,指挥三支流调队对确诊病例开展流调,接收处置、协调省内外各单位转发的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协查工作。从一个疫点赶往另一个疫点,王宇卓和队友经常顾不上吃饭,只能拿面包、方便面、火腿肠在车上对付一口。忙碌起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腊月二十九,妈妈炖了鸡,打电话问有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我开车几分钟到家,用半小时洗了澡、吃了饭,就赶回了单位。”王宇卓说。他知道只有和病毒靠得再近些,才能把人民群众护在身后。
“流行病学调查一般采取现场调查方式,需要和调查对象‘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因为是近距离交谈,感染风险很大,但这就是我的战场。”王斌说。防护服密不透风,交谈调查时,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疑似病人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经过、临床表现、近14天的行程、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接触的人群,如何就医、既往病史等信息,他们都要一一记录。
流调结束后,要以最快的速度书写流调报告,整理核心信息,确定密切接触人员,并且第一时间告知相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隔离,还要通过流调信息确定疫点,及时通知消杀组进行疫点消杀处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漏掉任何细节,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他们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患者生活轨迹零乱多变,社会来往纷杂交集,如何透过复杂细节,从蛛丝马迹中精准查找传染源头和关联,是对流调队员的考验。罗丽颖和同事绞尽脑汁侦查暴露因素,探索绘制患者关系图。
夏宏伟是第三流调队队长,也是新冠肺炎市级消毒专家组组长,他还要分出时间与精力指导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城区集中隔离点等单位的防护与消毒工作,天天熬夜失眠;首批入川支援地震灾区、处理新疆脊灰疫情和甲型流感疫情等;经验丰富的第二流调队队长赵琪;沉着稳重、做事周密的队员刘芊;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硬汉子张凤熹;沉默寡言,包揽了大部分体力活的李喃;顾大局,乐观豁达的梁慧;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魏继青……正是这些流调“敢死队员”们,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筑起防护堤坝,围成防护墙,斩断疫魔伸出的双手,只为做好前沿阵地的“侦察兵”。

流调队员在文安县正穿戴防护服,准备采集数据。
采集咽拭子 直面感染无惧风险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咽拭子采集工作是感染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采集样本时,工作人员需要将咽拭子伸进患者咽部飞快进行轻拭,以获取检测标本。由于拭子直接刺激患者咽部,有些患者会咳嗽、呕吐,所以每采集一次样本,都意味着面临一次感染风险。
三河市疾控中心的王海霞,当过兵,在近20年的疾控工作中,她不改军人作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看到同组的姐妹有人对承担的工作风险有些担心,王海霞时常与她们交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分享在防控非典时的宝贵经验。
2月14日晚,王海霞接到一个临时任务,为一名儿童做采样。“采样难度大,又下了大雪,天黑路滑,我去吧。”王海霞和消杀流调的同事迎着风雪出发了。被采样人家属拒不配合,她一直在寒风中等待,耐心劝说,一个小时后,终于得到家属理解。此时,她双手双脚已经冻得麻木,连隔离衣的系带都是同事帮忙系上的。采完样品后,她又连夜送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返回单位已是深夜十一点多,这时她才想起晚饭还没吃。
采样工作大多由各县(市、区)疾控工作人员承担,其中女同志居多,疫情面前,她们都是最勇敢的战士。
檀伟娜是永清县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也是一个二胎妈妈。疫情发生后,她带领检验科其他三名女同志一起投入抗“疫”最前沿。2月3日晚,檀伟娜刚下班到家,突然接到去隔离点采样的通知,她立刻通知检验组人员返回单位。数九寒天,四姐妹分成两个小组,挨家挨户采集,终于在深夜十二点多完成采样任务。
天天穿梭在发热门诊、集中隔离点、村街和市区之间,多少次伴着星光紧急出发,迎着朝阳返程,来不及休息又投入新的工作中,这些疾控战线上的“铿锵玫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守护神的诺言。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组人员进行检测后消毒。
“零距离”触“毒” 检测不容丝毫疏忽
与病毒面对面,每一个“疑似”成为“确诊”,都由他们“盖章定论”,他们是幕后的英雄,也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就是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组人员,承担着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和部分发热人员标本检测工作。
李素红是新冠肺炎病毒实验室核酸检测组组长。凌晨3点,常常是李素红反馈核酸检测结果的时间。“虽然廊坊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但检测组人员并未轻松,各定点医疗机构采集的发热病人样品、特殊行业的重点人群标本,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李素红说。
完成每一份标本检测需要五六个小时,每天检测标本达几百份,工作人员从5人到8人,分成两组,每组连续工作26小时,实验设备不间断运转。连体防护衣、N95口罩、双层乳胶手套、双层靴套……层层防护下是对病毒的抵御,更是对检验人员身心的考验。
刘国良是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他从腊月二十八进入封闭工作状态。“实验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可预测的意外:样本罐可能会卡住,口罩会因为出汗而缓动,种种情况都考验着检验人员的心理。”刘国良脱下防护服,挺直酸痛的腰背,用潮湿的手背揉了揉肿胀的太阳穴。
送检样品要求第一时间检测完毕,加班加点是常态。
刘雅丽是实验室里年龄最大的,今年6月就要退休的她,依然坚守一线。“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发光发热。”她说。
肖利新的父亲患有膀胱癌,2019年住院19次,平常由肖利新和哥哥一起照顾。她工作忙起来,老人只能由哥哥一家照顾。“等疫情结束,我要好好陪陪老人。”肖利新声音哽咽了。
实验室检测是疾控战士的“望远镜”,更是前线医务人员的“信号枪”,检测结果不能有误。
刘莹是一名“80后”,不善言谈的她工作向来一丝不苟。“我要检查一遍。”每当给标本加完样,她都会重复这六个字,确保每一孔试剂加样不遗漏。
她的搭档张森宇是一名“95后”小姑娘。由于样本不定时送到,为节约防护服,她们每操作完一个流程,都坚持待在实验室核心工作区不出去。因为实验时间长,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张森宇犯了胃病,疼起来就吞一片药继续工作。
顾焕颖和孙丽娜负责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患者出院后隔离病房内消毒前和消毒后采集的空气、物体表面等样品的实验室检测,还要对消毒效果作出精准评价,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实验室压力低于外面,每个动作都要控制速度,动作幅度一大,包裹在防护服中的身体热量会散发,防护镜就染上雾气,会导致检测无法准确进行。”顾焕颖说。
在团队通力协作下,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共检测10771人、11633份样品,单日最大检测量405人份,为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实验室人员零感染,检测结果零误差,检测样品零存量,生物安全零失误,检验人员零掉队。

永清县疾控中心检验组晚上出发采样。
负重大搏杀 切断病毒传播路径
背着沉重的喷雾器,上楼、下楼,徒步走完消杀点每一个角落,在充满刺鼻消毒水味道的环境中来回穿梭……疫情防控期间,负责消杀的工作人员及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为守护群众健康加上一道安全闸。
1月26日上午,市疾控中心的吴春光接到单位紧急通知,他被调配到集中医学观察点开展工作。顾不上通知家里,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始调试消杀器械,制定各项工作流程。在小小的卫生间里,吴春光每天要配置120个房间所需的消毒液。
56岁的徐万春是进驻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第一批消杀队员,作为队长负责消杀指导工作。到达市三院当天,他制定消杀方案,带领全组4名消杀人员进驻患者收治病区,第一时间启动病房楼消杀工作,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他背着40多斤的消毒液桶坚持工作,几次出现虚脱症状。
固安县疾控中心消杀科的高志刚主动请战来到市三院,每天背着消毒液桶进行消毒,他的腰疼病越来越严重,仍坚持和大家一起奋战。
霸州市疾控中心“消杀老将”、56岁的徐四清接到通知后,立即增援市三院。
“哪里有风险,哪里必定有我!”大城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旭在需要支援的时候来到市三院,他的话道出了战友们的心声。
各县(市、区)消杀组的任务同样非常艰巨。
“我有多次疫情处置经历,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事们身处一线,我得做好消杀保护他们。”三河市卫生防疫站53岁的李海军说。每天坚守在消杀点,李海军穿戴着沉重的装备,对患者居家地面、墙面、窗户、电梯间、门把手、日常用具等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消毒,不留死角。每次任务完成后,他都警惕地关注着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发给队友。
大厂回族自治县疾控中心的贾洪洋,每天都要到县里4个医学观察隔离点对公共区域、化粪池进行消杀。疫情发生以来他已消毒260余次,每次都做好记录。“这段时间没吃过几顿好饭、没睡过几个好觉。任务仍然艰巨,但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贾洪洋说。
因消毒水腐蚀皮肤,他们的双手粗糙得像树皮,甚至开裂出血。

疾控人员在固安县与患者交流。
后勤不靠后 医疗物资保障足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物资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方一线人员工作不能停,防护服不能缺,消毒喷雾器不能断,运转采样箱更不能少……
李树良是市疾控中心后勤保障组成员,有着多年总务后勤工作经验,被称为后勤保障组的“定海神针”。1月22日,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我市全面打响,李树良退掉回老家的火车票,着手协调筹集物资。
市场上的消毒药品、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奇货可居,加之临近年关,工厂停产、物流停运,给应急物资供应带来极大困难。“有的上午打电话还有货,如果当时不定,下午再打电话就没了。”李树良说,供应吃紧,他那一天打了上百个电话,只筹集到少量物资。
1月24日,李树良他们参加了市工信局组织的应急物资询价采购,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可因为货源不足,结果不尽如人意。李树良心里不踏实,他没有回家,又赶去单位。想着除夕晚上不少人会守岁看春晚,他便借着拜年的名头又联系了十几家供销商,再通过这些供销商联系生产厂家。电话一直打到后半夜,李树良口干舌燥,喝了一口凉透的水,窝在单位度过了跨年夜。
“非常时期,我们后勤人多一份努力,物资就多一份保障……”抱着这样的信念,李树良他们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保质保量筹备到充足的物资。
安次区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肖晓琳,一位怀孕7个多月的准妈妈。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她一直拖着沉重的身体坚守岗位。每天,她都要及时将方便面、香肠等保障物资发放到一线疾控防疫人员手中,还要组织职工签到、测量体温,排查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有无发热情况。同时,她还肩负着每日疫情信息上报和储存、发放下拨应急物资等工作。她曾连续11天加班加点工作,累了就在单位沙发上躺一会儿,有时甚至需要吸氧维持体力。有一次,她意识到从头一天开始就没有感受到胎动,非常害怕,赶紧去做检查,得知自己和宝宝没事后,又投入到工作中。打那以后,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硬核”孕妈。
“不行,口罩一天只能领一个”“能用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工作环境尽量不用N95口罩。”疫情防控期间,大厂回族自治县疾控中心后勤组的马志勇常做的事情就是“拒绝”。马志勇要负责物资发放、医疗废物管理消毒和安全生产等多项工作。起初,一些人想要领取防护效果更好的物资,被马志勇拒绝了。“做好个人防护当然很重要,在单位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分级防护才能最大程度地用好有限的物资。”马志勇针对不同工作组的需求合理分配物资,并限制数量。“一定要保证冲在一线的检验组和流调组工作人员有充足的口罩和防护服可以用。”自从接到抗击疫情的通知后,他坚守工作岗位,40多天没回家,成为同事最信赖的防控物资保障仓库“守门人”。
后勤不后,力保一线。正是后勤保障人员的默默坚守与付出,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士们才无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各项战“疫”任务。(记者 吕新颖 杨巍 任雨薇 胡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