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王东讲述: 廊坊戏曲艺术发展 传承的回顾与挑战

2023-12-7 14:39| 发布者: 李冬雪| 查看: 22722| 评论: 0|来自: 廊坊日报

京剧表演艺术家郝寿臣
郝寿臣扮演的曹操

“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积淀,就像一门通识的百科全书,涵盖了音乐、舞蹈、绘画、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11月19日,2023年第九期“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特邀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国家艺术基金“杂技艺术评论人才”、河北东方学院客座教授王东讲述了中国戏曲这座文化宝库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四十余名戏曲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基因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祭祀、滑稽戏等,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唐代漫长的萌芽期,终在宋代出现兴盛之势。”王东介绍,宋金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而元杂剧使中国戏曲发展成了一种以唱歌、念白、舞蹈和音乐伴奏相结合,表演一个完整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进一步强化了其中“剧”的成分。

王东介绍,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体系的出现,使各地方戏蓬勃兴起。到了清朝,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当时很多戏班进京演戏,各大戏班广泛吸收汉调、秦腔、梆子、昆曲等声腔剧种的特点,又经过几十年的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发展至今,一直备受国内外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王东强调,戏曲历经几千年,始终坚实地扎根在中国本土,不仅做到了传承有序,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掌握解读戏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帮助我们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审美体验。

■廊坊戏曲文化的发展综述

“京剧和河北梆子在廊坊境内最受欢迎,从业队伍和人才相对完备,社会影响力很大。”王东说,从清同治年间京剧开始传入本地,直到民国兴盛期,境内建立过许多专业班社,如信安的“钧天雅奏国剧社”、胜芳的“宜风国剧社”。即使抗战时期,廊坊的民间京剧活动仍十分活跃。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廊坊又涌现出数十个京剧团,形成了业余和专业团体齐头并进的繁荣局面。

“河北梆子的起源,有人知道吗?”“秦腔”“陕西”……“非常好啊!河北梆子的确是源于山陕梆子。”沙龙现场,气氛热烈,来自河北东方学院的戏迷们懂的还真不少。早在清光绪年间,廊坊境内陆续成立多个专业科班,培养出了魏联陞、李桂春、张吉罗等众多优秀梆子演员。民国时期,女演员的加入又一次使梆子腔兴盛繁荣,业余剧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时间廊坊境内的河北梆子剧团数量超过百个。此后,河北梆子剧种一直是廊坊境内发展最为繁荣的剧种,其剧目创作和演出活跃度至今都保持着较高水准。

“评剧作为最为年轻的剧种,仅经20余年的发展,便成为本地的重要剧种之一。”王东介绍,“西路评剧”是评剧的重要分支,发源于宝坻和廊坊的香河、三河一带,带有浓厚的京东特色,其唱腔曲调奔放明快。

■廊坊戏曲艺术名人典范

“郝寿臣、李兰亭、李少春、筱俊亭、鲜灵霞、李桂春、魏联陞、王伯华等等,这些人对各自戏曲领域及廊坊戏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东介绍,廊坊不仅流传的剧种数量多,还是戏曲人才的摇篮。

著名的京剧花脸演员、京剧教育家郝寿臣出生在香河,他7岁从师吕福善学习铜锤花脸,后来改演架子花脸,为使自己的表演更加形象,经过不断的磨炼钻研,他将铜锤、架子花脸熔于一炉,形成了在唱念上韵味浑厚,做打上干净凝练,刻画人物上细致入微,表演浑然一体的“郝派”风格。他对曹操的扮演尤为精湛,享有“活孟德”的美誉。

“筱派”创始人筱俊亭晚年一直生活在廊坊,她一生致力于评剧事业,对评剧唱腔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开辟了评剧表演的新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她通过吸收单弦、大鼓等艺术的演唱方法,逐渐融合形成了低回婉转、韵味醇厚、节奏灵活、刚柔兼备的艺术风格。她还摸索创立了一整套老旦表演模式,开创了“老旦行当”的先河,被誉为评剧老旦第一人。

李桂春家族是我市著名的戏曲世家,为我国的戏曲发展之路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京梆皆能的著名演员,他武功精湛,表演激昂,嗓音洪亮,红极一时。特别是在《狸猫换太子》中创造了南派包公的艺术形象,首创使用了黑五绺髯口。

“我市的戏曲发展历史悠久,曾是各类专业剧团的摇篮。”王东介绍,2010年以后,民间业余剧团的繁荣填补了我市专业剧团缺失的遗憾。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生态优势一直较为突出,近年连续推出了许多精品力作。我市还存在演出队伍完整、保留剧目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剧团,如广阳炊庄高腔剧团,在全国范围内都很难得。“尽管戏曲在我市有着乐观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组织结构松散、创新意识缺乏、技术利用率低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等问题,亟待解决。”王东表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