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法制 >> 查看内容
法制

未成年人巨款打赏主播 能否请求返还?

谷玟静 2020-8-7 11:38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43640 0

摘要:    现下,“打赏”一词在游戏、网络直播、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很流行,一些主播和作者通过发布的原创内容就会收获粉丝的点赞或打赏。《身边的民法典》专栏本期是关于未成年人“打赏”的话题,这就涉及到了民法典总 ...

  现下,“打赏”一词在游戏、网络直播、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很流行,一些主播和作者通过发布的原创内容就会收获粉丝的点赞或打赏。《身边的民法典》专栏本期是关于未成年人“打赏”的话题,这就涉及到了民法典总则中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规定。

  案件

  孩子巨款打赏网络主播

  小吴同学今年10岁,由于需要在网上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其母亲王女士每天下班后便将自己的手机交给他用于学习。

  一天,王女士突然发现自己银行卡莫名消费了10万余元。经查,原来是小吴同学注册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平台账号,通过王女士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购买虚拟货币,用于“打赏”网络主播。

  王女士报警,要求公司返还10万余元。被这家公司拒绝后,王女士起诉至法院要求该科技公司返还财产。

  法院判决返还6万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虚拟货币是否为小吴同学充值购买?若确实为小吴同学购买,该科技公司是否应当返还财产?

  法院认为,通过小吴同学父母提交的家庭监控录像以及报警记录可以确定虚拟货币确实为小吴同学充值购买,小吴同学在刚满10岁的情况下购买数额巨大的虚拟货币用于“打赏”主播,该行为事后未能得到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亦非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该合同行为无效。但本案中,小吴同学监护人未能履行监护责任,且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及银行卡密码,小吴同学的监护人应当对小吴购买虚拟货币的民事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判决该科技公司返还6万元。

  解析

  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北京市信利(石家庄)律师事务所律师高雅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娱乐行业的发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广泛受到关注,由未成年人网络支付引发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网络直播平台“打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的,法院应支持。

  未成年人受年龄限制,不能认清自己的行为后果,如果让未成年人实施行为,则可能既不利于未成年人自身利益的保护,也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民法规定限制未成年人实施行为的范围,只能是与自己智力、精神状况相适应的行为。对于超出自己智力、精神状况的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也就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实施。

  10岁儿童巨款打赏主播,网络平台应当返还

  高雅律师认为:上述案例中,10岁左右的儿童购买巨额网络虚拟货币用于“打赏”主播,这种行为明显超出了10岁儿童能够实施行为的范围,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此拒绝对未成年人的购买行为进行追认,网络平台应当返还财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向网络平台主张返还财产并不是一件易事,按照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司法原则,未成年人的家长需要针对网络购买行为是否是未成年人所为提出证据。

  在该案中,恰恰因为小吴同学家中装有监控设备才证明确实是小吴同学购买的虚拟货币。同时,从案件中我们也能看出,小吴同学的父母因疏于监护,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银行账户密码,导致小吴同学沉迷网络,造成财产损失,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与其事后补救,要求网络平台返还财产,不如做好孩子的监督管理工作,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其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呵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保管好家庭财产信息,正确引导孩子理解财产的意义,通过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为孩子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孩子对网络行为的辨识能力,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燕都融媒体记者 蔡艳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