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 查看内容
社会民生

29年执着守护城市洁净

李冬雪 2023-7-26 09:57 廊坊日报 208752 0

摘要:  城市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的默默付出。

——记全国劳动模范、廊坊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清运管理站副站长马希军
马希军给司机讲安全知识。本报通讯员 陈颖 摄

城市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的默默付出。在廊坊,有这样一位全国劳模,29年如一日守护环卫一线,用心呵护城市整洁容颜,推动环卫事业发展进步。他就是马希军。

马希军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如今,作为廊坊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清运管理站副站长,马希军每天的工作就是带领同事们一起将市区800多吨生活垃圾收运到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全国劳模,感受他无私的奉献情怀。

18岁小伙成为一名垃圾清运工

1994年3月5日,18岁的马希军中专毕业不久,来到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报到,成为一名垃圾清运车司机。

当时,环卫工主要用扫帚清扫街道,人工装运露天垃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马希军认为这份工作很不体面。母亲石淑敏是全国先进女职工,从天津下乡到廊坊的知青、老党员,在廊坊环卫系统被誉为“调不走的大扫帚”。她耐心劝儿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闯出大天地。

马希军带着抵触情绪上岗了,第一次干活,他捂着鼻子装卸垃圾,午饭都吃不下去,一天下来头昏脑涨。清运垃圾劳动强度大,每天凌晨四五点,马希军就和两名工友到达垃圾清运点,用铁锹将翻斗车装满垃圾。然后,他负责开车将垃圾运往郊外垃圾场。10多个清运点跑下来已是中午,他的手布满水泡、血泡。

那时,马希军很自卑,同学聚会不敢去。石淑敏总是以自身经历开导他,“干工作就得不怕脏、不怕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就要干得最好!”在母亲言传身教示范下,马希军渐渐意识到,既然选择环卫工,就要做好,坚持干到底。

此后的工作中,马希军勇挑重担。市区永华道最难清理,他和工友主动承担这条街道的垃圾清运工作。每天数小时艰辛工作后,马路变得干净整洁。周边热心居民给马希军送来水表示感谢,瞬间,他满身疲惫消失了,心里热乎乎的,升起一种成就感,体会到了环卫工作的价值。

马希军工作更加细心了,每次出车,他都会把清运点上的垃圾仔细地用铁锨铲到车上,再用扫帚将残留垃圾清理干净。开车前将车斗里的垃圾盖好,避免垃圾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二次遗撒。马希军说:“母亲的引导,群众的认可,让我慢慢接受这份工作,也找到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工作价值。”

为了城市整洁干净,他付出的不仅是汗水

在马希军眼里,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要有业务本领,善于解决问题。从地埋式、行车式垃圾中转站到大规模推广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启用环卫智慧管控平台,马希军见证廊坊市垃圾清运行业的变迁。

2016年,马希军被任命为市环卫局清运管理处副处长,管理250余人的清运队伍。当时,廊坊市正在推广桶装垃圾直运新模式,他利用节假日和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逐一走访试点单位、小区和学校,制定出《生活垃圾桶装直运试点工作方案》,为直运模式在廊坊全面铺开打下基础。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马希军练就了“听设备声音、知清运进度”的本领,单臂吊车、压缩车等车辆都能熟练驾驶,很多操作技能在站里无人能及。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垃圾清运的任务越来越重。马希军经常在凌晨4点多就来到单位,全天穿梭于各垃圾收集站点之间,检查垃圾中转站、定时收集点、垃圾箱及中转站设备运行情况,并在每周按时开展安全教育日、车场日活动,对驾驶员、站管员进行道路交通法规、安全生产等知识培训,确保避免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问题,保障全市垃圾清理工作正常高效运转。2017年启用环卫智慧管控平台后,马希军每天用微信工作群指挥调度。他尤其关注天气预报、路况,提醒司机雨天晚出车,注意安全。

马希军还经常带领干部职工走进大街小巷,引导广大市民养成不乱扔、乱倒垃圾的好习惯。定期组织人员对市区48座垃圾中转站和119个收集箱进行清洗维修粉刷。

每逢恶劣天气,马希军总是冲在一线。一年寒冬,市区突降大雪。马希军带领工友连夜紧急清雪,手脚冻得没知觉。凌晨站在银河大桥顶端,西北风夹杂雪花,吹在脸上刀割一样。他咬牙忍着,将主街道积雪及时清理干净。由于融雪剂腐蚀鞋底,他在单位备用的几双鞋一周内全部穿坏了。

为了工作,马希军付出的不仅是青春年华。2018年10月下旬的一天,马希军带领市环卫局清运管理处业务科科长侯晓辉检查新源道中转站天吊时,发现钢丝老化需要更换。这个过程中,马希军不小心被运转的设备碰伤左眼,当时眼睛发青,布满血丝,他没在意,继续工作。几天后,马希军感觉眼前有黑影,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左眼视网膜脱落,建议赶紧去北京大医院做手术。2018年10月27日,马希军安排好各项工作后来到北京,医生责备他说:“咋不早来?现在只能做恢复手术。”当天医生给马希军做了手术,半个月后复查,手术失败,做第二次手术,三个月后,又做第三次手术。马希军在治眼静养期间,放不下工作,不能抬头就趴在床上,将头放救生圈里面,用手机指挥一线工作。三个月后,马希军左眼没有康复,视线模糊,但他依然投入正常工作。

以真诚化解矛盾纠纷,做好党员形象大使

马希军认为,比起清运垃圾,做市民协调工作更难。

2019年夏季的一天,市区一个垃圾中转站附近商户和小区居民反对操作设备产生的噪声,与职工发生冲突。居民和商户要求将垃圾中转站搬走。马希军赶到中转站,协调解决。他向大家承诺:“暂停夜间清运作业,尽快解决噪声问题。”居民看他态度诚恳暂时散去。当天,马希军就拟定了整改方案,取消夜间清运,同时将夜间倾倒的生活垃圾分运到群安街等4个中转站。住户们对整改成效感到满意,不再坚持搬走垃圾中转站,还给站管员送来开水。

2020年5月,市区一小区部分业主反映附近墙外露天中转站异味大,要求中转站必须拆掉。业主与职工发生冲突,七八位老人大骂职工。马希军得到消息后,急忙赶来与业主沟通协商。中转站拆掉设备损失很大,不现实,但业主情绪激动。马希军表示充分理解大家的诉求,承诺“宁可不当处长”也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马希军一边对职工加强教育,一边加紧整改,为减少噪声,中转站地下铺上原胶皮。为避免异味,用彩钢将中转站封闭起来,只留一个出口。通过一个月整改,马希军请住户验收。同时,他多次找业主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买水果去看望年纪比较大的居民。在马希军真情感化下,业主对改造后的中转站表示满意。

“要多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用真情换取群众理解。”马希军感慨地说。

发扬劳模精神,做好创卫排头兵

从清运装卸工到垃圾清运队队长,再到清运管理站副站长,马希军从没离开过垃圾清运战线。

2006年走上领导岗位后,马希军更注意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每年春节再忙,他也要看望工作岗位职工。中秋送还给大家送几块月饼,使职工感受到集体温暖。2019年春节,一个职工家里失火,马希军立即组织捐款一万多元,送到这名职工手里。

在工友侯晓辉眼里,马希军非常实在。他说:“马大哥是我们生活上的好大哥,工作中的好领导,特别关心体贴人,特别尊重残障职工。”

“环卫职工兄弟姐妹都很朴实,我们是个大家庭。劳动模范不是我自己的,是集体的荣誉,我只是他们其中一个代表。 ”马希军说,“作为一名环卫人,今后在工作中将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做好创卫排头兵。”(本报记者 董连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