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 查看内容
社会民生

古琴名家张文坤:一切为了传承古琴斫制和演奏技艺

刘杰 2023-9-18 14:13 中国网 600158 0
古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是文人雅集、书斋陈列必不可少的器物。古琴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因地域文化差异,史上也产生众多派系,“九疑派”创社以来,百余年间大师辈出、成就斐然,1977年管平湖演奏的古琴名曲《流水》,被“探路者”号卫星带入太空,在宇宙中寻找知音。


张文坤,字崇德,1972年生于唐山,古琴九疑派第四代传承人,廊坊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廊坊九疑琴社社长。张文坤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张松延老先生50年代拜师九疑派第二代传承人李浴星门下学习琴画,成为李浴星先生的得意门生。14岁时,被父亲一首气势雄浑、琴音悠扬的《平沙落雁》深深地打动,从此,张文坤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古琴演奏及斫制。因父亲与李天桓、郑珉中是同门师兄,又颇得两位先生的面授亲教,古琴演奏及修复技艺日益精湛,对提高古琴斫制技艺更是受益匪浅。


2013年,张文坤与其父成立了“思沂堂”斫琴坊,正式开始古琴斫制与修复。

古琴制作讲究“良材、善斫、妙指”,缺一不可。“每一块用来斫琴的木料都要用水泡之后自然风干三年以上才能使用,其为良材;古琴能否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关键是挖槽腹,槽腹是一个复杂的不规则曲面,制琴过程中要一边挖槽腹,一边敲击听声,根据每一块面板的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另外,基本每张古琴都要经过上百次的试音,才能制作完成,其为善斫;妙指就好理解了……”提起繁复的古琴制作工序,张文坤如数家珍,选胚、 制胚、掏槽腹、做底板、合琴、髹漆、调律等,琴坊严格遵循古法斫琴,制作一张古琴至少要一年到三年的时间。


为了不断提高技艺,张文坤认真求教虚心学习,多次南下广州学习髹漆技术,辗转求教清华大学漆器教授创新漆面纹理,将与父亲修复家传老琴的经验用于斫琴,古琴品质得到广大爱好者一致认可。


当下古琴制作与修复技艺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急需传承保护。为全身心投入古琴演奏技艺与斫制技艺的传承,张文坤毅然辞掉了正式工作,并将琴坊和琴社的收入全部用于公益事业。他不断参加各地非遗展会以期得到更多关注和推广,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2020年,张文坤被授予“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荣誉称号。

“古琴修缮技艺主要用于古董琴的修复,古董琴是宫廷文化的最佳体现,其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技艺和审美,对后人了解礼乐文化、研究中国音乐史有重要的补充和参考价值。”为提高自己的古琴修缮技艺,张文坤经常到各地博物馆参观学习,参加中国古琴协会开设的斫琴技术班,拜访古琴大师。他强调,古琴修缮不仅要按照原有工艺复原其外形,还要丝毫不见匠气,做到修旧如旧,以充分体现修缮者技艺的高超以及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他曾成功修复宋、明、清等时期7张古琴,得到业内诸多古琴名师的认可。


其实,很多人认识张文坤是因为他的古琴教师身份。

2012年,与父亲创立廊坊“九疑琴社”,开始了古琴演奏教学,传承古琴文化。2018年开始,张文坤受文旅部门特邀,先后在广阳区群艺馆、市群艺馆开设古琴公益讲堂,延续至今,授课学员达500人之多,极大地普及了古琴文化。

在喧嚣的都市中,难觅一块安静的所在安放心灵,走进古色古香的九疑琴社,便能找到心灵的归属。环顾四周,墙上挂着一张张精美的古琴,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温和与素雅,张文坤端坐琴桌前,手抚琴弦,陶醉其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能够静下心来欣赏古琴艺术的人并不多。”张文坤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传承古琴文化是我的使命和责任。”他会继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古琴作品,培养更多古琴制作与修缮技艺传承人。下一步,他还计划走进更多的小学、初中校园,开设古琴教学课程,传播古琴文化。(刘振山 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