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旅 >> 查看内容
文旅

住柳东画山水,聚笔墨灵犀

刘杰 2020-10-22 10:06 廊坊日报 47008 0

摘要:  上善若水 吴柳东 作宋代,一个文豪因在黄州城东的小山坡居住,赢得一个响亮名字——苏东坡。看来名字无论雅俗,清幽的佳境总能滋养才情。他,生长在垂柳依依、清溪潺潺的柳东庄,故取名吴柳东。吴柳东先生毕业于河北 ...

上善若水 吴柳东 作

宋代,一个文豪因在黄州城东的小山坡居住,赢得一个响亮名字——苏东坡。看来名字无论雅俗,清幽的佳境总能滋养才情。

他,生长在垂柳依依、清溪潺潺的柳东庄,故取名吴柳东。

吴柳东先生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学院并曾留任教学,是学院派画家。几十年来,柳东先生刻苦钻研国画,学石涛的酣畅淋漓、纵逸奔放;习黄公望的天真平淡、生机盎然;鉴白雪石的工致严谨、朴秀俊美;揣摩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他又兼习西画,从西画中吸收了诸多有益的营养,在创作实践中大胆融合。

为了生动形象地表现大自然的山水,柳东先生一头钻进太行山腹地,亲近那高耸的岩壁、垒垒的巨石、涓涓的流水;领悟那沟梁岭坎、漫漫丘陵、浩浩长坡。与山峦一起体验四季轮回、气象万千。20年的光阴,他与大山为友,朝夕相伴。当他走出深山的时候,将北方山岳险峻又不失壮美的质感、长松古树经风历雨的坚毅、飞泉流水日夜不息的灵动,犹如神助,跃然纸上。在他的画前站立,你会被一种崇高、雄伟、刚健的力量感染,默默无声的表达,胜过滔滔万语千言。

他以唐碑筑基,由碑入帖,先学颜真卿、李北海,再学苏东坡、王羲之,在不断地探索中,经历了从重视法度到突出个性的过程,尤以隶书盛名于燕赵。他对书法的用笔、结体、行气、章法,乃至意趣、情调、风格有着独特的理解,他把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用于作画,浑然天成,不露斧凿痕迹,扩大了笔墨披露情感世界的外延。他在书法与绘画造型的运用上,成了天然默契,使笔墨与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书法与绘画的表达上变得更加含蓄、有力,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张扬。

吴柳东先生作画,追求“厚”与“透”的效果,用积墨法和冷色调将传统的斧劈皴、豆瓣皴等皴法进行灵活组合。巧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去表现太行山的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用虚实手法着力表现北方特殊的石质坚凝山体。并通过反复皴染积墨,达到沉厚、丰富而淋漓清透的笔墨效果,营造出大气苍茫的境界。无论是勾线,还是皴染,所有用墨运笔都沉实稳健,一切轻重缓急皆与主题呼应,以浓郁、丰富的笔墨语言来表现水墨画的通透性,追求厚重苍浑的艺术境界,营造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气氛。一些工笔的使用,让画面中的角色呼之欲出,使画面产生了既豪放大气又沉着内敛的视觉效果。

吴柳东先生山水画,采取虚实结构,讲究“起承转合”。从立意到布局,对“起承转合”进行润色。以树、沙、巨石开始,对画面空间中主体景致定位,完成“起”势。接着对仅次于主体的其他景致错落地放置,产生过渡和承接,合理地处理“正承”与“反承”的关系。即其他景致一般是与主体相对,与主体景致走势有着对立统一关系,使整体画面中与主体景致形成了总体气势的开合。当顺势雄厚时必用逆势破之,造成与主体景致气势相反的画面,形成“转势”。当各部分完成,用色彩连接各散点,不使其一点孤立,借色彩进行推移,连接远近,使其呼应形成“合”的效果。

他的山水画喜欢用重彩,前面突出“实”的效果,用多种技法融合画成的山体,既看不出刻意的斧劈皴,也看不到明显的折带皴,但能感觉到这个巨大的山峰或绝壁向你冲来,近之可以看清楚石头风化的裂纹。后面则用加色推远的虚法处理,获得云雾缭绕的界面,既勾连了山的实,又描绘了一种幽远、缥缈的虚,使整个画面活泼起来。此时,他所使用的重彩与淡墨恰当交融,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互相衬托,相融为一。

他的《巍巍太行势独雄》,用西画技巧与国画手法结合,刀法笔触与骨法用笔互用,随笔皴刷,淋淋漓漓。山的鳞层清晰可见,山间屋舍隐约显露。雄浑的高山外张而内厚,云雾的缠绕将缭远描绘得深沉、肃穆。西上苍穹,东遮流水。瀑布飞溅,崖树攒红凭立画前。

他的《烟空秋山依然》,是一幅主体与点缀互破的佳作。山势雄秀,深藏而悄露。山峰层层递进,一步步向上推,展开醉人的神秘。

看吴柳东的山水画,大气、真实、新鲜、震撼,是一种虚幻与现实的结合。细想时,又觉的是在真实的景物面前徘徊。离近了,恐不能观其全貌、感受其辽阔与高远;站远了,又不能体察其精微之处、感悟其深邃的内涵。

吴柳东先生的涉猎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管是山水还是花鸟,他都能把握内涵,画出现实的精髓,因为他能够与山水花鸟对话。 
返回顶部